名字:引第
漢字:引
間體:引
筆畫:繁4間4
吉兄:吉
五行:土
姓名學解釋:性刚果断,侠义心肠,有成人之美德,中年成功隆昌,晚年劳神。
編碼:五筆98:XHH 倉頡:NL 四角號碼:12200 UniCode碼:U+5F15 規範漢字編號:0176
出處:[說文解字]:編號8448,第12卷下,弓部第15字 [康熙字典]:頁356第08
解釋:導,領,率領;拉,牽;避開,退卻;用來做憑證或理由。(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:15060次)
釋義:
yǐn
1<動>拉開(弓)。《塞翁失馬》:「丁壯者~弦而戰。」
2<動>延長;伸長。《三峽》:「常有高猿長嘯,屬~淒異。」
3<動>拉;牽引。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左右欲~相如去。」
4<動>延請。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乃設九賓禮於廷,~趙使者藺相如。」
5<動>帶領。《垓下之戰》:「項王乃復~兵而東。」
6<動>招出;牽連。《蘇武傳》:「虞常果~張勝。」
7<動>拿;舉。《歸去來兮辭》:「~壺觴以自酌。」
8<動>招引;引來。《蘭亭集序》:「又有清流激湍,映帶左右,~以為流觴曲水。」
9<動>避開;退卻。《赤壁之戰》:「操軍不利,~次江北。」
十<動>掉轉。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相如~車避匿。」
⑾<動>延長;延續。子子孫孫,忽替引之。《詩?小雅?楚茨》:「子子孫孫,忽替~之。」
⑿<動>伸著。《中山狼傳》:「~首顧曰。」
⒀<動>援引;引錄;引用。《出師表》:「不宜妄自菲薄,~喻失義。」
⒁<動>薦舉。《史記?魏其武安侯傳》:「兩人相為~重,其游如父子然。」
⒂<動>承認;承擔。《三國誌?吳志》:「權~咎責躬。」今有「引咎辭職」。
⒃<量>長度單位。古代以十丈為一引。
漢字:第
間體:第
筆畫:繁11間11
吉兄:吉
五行:木
姓名學解釋:
編碼:五筆98:TXHT 倉頡:HNLH 四角號碼:88227 UniCode碼:U+7B2C 規範漢字編號:2322
出處:[康熙字典]:頁881第04
解釋:指次第,次序。(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:4380次)
釋義:
di
1<名>次第;次序。《左傳?哀公十六年》:「楚國~,我死,令尹司馬非勝而誰?」(按照楚國的用人次序,我死後令尹司馬的官職不是勝(人名)來繼任還有誰呢?)
2<名>官僚和貴族的住宅。崔銑《記王忠肅公翱事》:「出,駕而宿於朝房,旬而還~。」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「必躬造左公~,候太公、太母起居。」
3<名>科舉考試的等級。成績好為「甲第」、「上第」,考中了叫「及第」,沒考中叫「落第」、「下第」。《柳毅傳》:「有儒生柳毅者,應舉下~。」《芋老人傳》:「書生用甲~為祖國。」
4<副>但;只管。《陳涉世家》:「借~令毋斬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」
5<副>只;僅僅。王禹偁《黃州新建小竹樓記》:「江山之外,~見風帆、沙鳥、煙雲、竹樹而已。」
6<連>只是;但是。表示轉折。《與妻書》:「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,~以今日事勢觀之……。」
7詞頭。用在整數的前邊,表示次序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「雲有~三郎,窈窕世無雙。」《活板》:「此印者才畢,則~二板已具。」
【第家】世家。
【第下】對公侯大官的敬稱等於「門下」、「閣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