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應的起源,姓應姓氏來歷,百家姓應姓來源
姓氏應姓起源,百家姓應姓的來源及含義
應
一、應氏淵源
1、應氏出自姬姓。周武王第四子應叔被封於應(應國故都在今河南省平*山市新華區滍陽鎮),為應侯,子孫以封國為姓,遂為應氏。
2、歷史上,西域人的姓氏中有應氏。蒙古族中有的姓應氏。
二、遷徙分佈
1,滍陽應氏。滍陽,應國故城,在今河南省平*山市。有西周應國貴族墓,發掘出大量文物。
2,南頓應氏。漢代有南頓應氏。南頓,在今河南省項城縣北50里。
歡迎您光臨雷公算命網查詢更多詳細信息,免費算命大全www.ximizi.net
3,大田里應氏。東晉時,應詹隨晉元帝渡江而南,占籍於婺永。應詹有兩個兒子,應誕留居江西宜黃,應玄隨父至婺,留居永康大田里,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一帶。爾後,析居江南各地。
4,仙居應氏。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下各鎮東部(原下各鄉)、雙廟鄉及田市鎮有大量應姓。特別是原下各鄉中心鎮區基本上是應姓的。其都是明朝刑部尚書應大猷(字靜庵)及其兄弟的後代。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縣也是應姓的聚居地。
5,關東應氏。祖籍山東省蓬萊市鴨灣。清朝初年,一遷至遼寧瓦房店市長興島;二遷至遼寧省普蘭店市城子坦鎮應家村;三遷至吉林省東豐縣黃河鎮豐源村。
6, 峽陽應氏。唐僖宗光啟元年(885年),峽陽應氏始祖應世哲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審知入閩,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,是為峽陽應氏開基之始。歲月滄桑,峽陽應氏繁衍相傳,迄今已至三十二代,子孫人口眾多,其中歷代又有流遷往外,遍佈國內各省、市和台灣、香港,及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馬來西亞等國。7,台州及溫州應氏。在浙江的台州和溫州兩地也有不少應氏居住,其中溫州的蒼南,平陽,洞頭,三縣都有應氏宗族,洞頭應氏於清朝從台州的澤國遷入,至今已經居住八代。
三、郡望堂號
【郡望】
《郡望百家姓》中有記載:應氏望出汝南郡。《姓氏考略》中記載:望出汝南、穎川。1、汝南郡:漢高帝置郡。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。
2、穎川郡:戰國時秦置。在今河南省許昌市一帶。
【堂號】
1,淮陽堂:漢初,應曜在淮陽山裡隱居。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,應曜堅決不去。時人說:"商山四皓,不如淮陽一老!"
2,燕翼堂: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應氏宗祠,堂號為「燕翼堂」。
3,報本堂:浙江省寧波市慈城應氏宗祠,堂號為「報本堂」。
4,徵德堂: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應氏大祠堂,堂號為「徵德堂」。
5,擇善堂:浙江省縉雲縣三溪鄉西應村祠堂,堂號為「擇善堂」。
6,彝敘堂:浙江省諸暨「暨陽義門應氏宗譜」載,祠堂為「彝敘堂」。
7,汝南堂:湖北省崇陽縣八斗山應氏宗祠,堂號為「汝南堂」。
四、歷史名人
應曜:漢初,在淮陽山裡隱居,不願出來做官。漢高祖派大臣,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,應曜堅決不去。時人說:"商山四皓,不如淮陽一老!"
應順:東漢河南尹,字華仲,南頓人。累官冀州刺史,廉直無私。侍後母孝。和帝時為河南尹,明達政事。生十子,鹹以才學名。中子疊,江夏太守。疊生郴,武陵太守。郴生奉。
應疊:汝南南頓人,應順中子。江夏太守。
應郴:汝南南頓人,應疊之子,武陵太守。
應奉:〔約公元144年前後在世〕字世叔,汝南頓人,應郴之子。生卒年均不詳,約漢順帝末年前後在世。少聰明,讀書五行俱下。記憶力特佳,自幼至長,凡所經歷,無有忘懷。年二十時,嘗詣袁賀,適賀將出行,閉門造車。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之。後數十年,路逢車匠,知而招呼。梁冀舉為茂才。永興元年(公元153年)拜武陵太守,有威恩,為蠻夷所福。延熹七年(公元164年)從軍騎將軍馮緄征武陵蠻,以功薦為司隸校尉。黨人事起,乃憤然以疾自退。後諸公多薦舉,會病卒。奉追愍屈原,因以自傷,著《感騷》三十篇,凡數萬言。又嘗刪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及《漢記》三百六十餘年事,自漢興至其時,凡十七卷,名曰《漢事》。
應劭:〔約公元178年前後在世〕字仲遠,(一作仲援,亦作仲瑗)汝南南頓人,應奉之子。生卒年不詳,約漢靈帝光和元年前後在世。少篤學博覽。靈帝初拜孝廉。中平六年,(公元一八四年)拜太山太守。獻帝初平二年(公元一九一年)大破黃巾三十萬眾,郡內以安。獻帝遷都於許(公元一九六年)之明年,詔劭為袁紹軍謀校尉。後卒於鄴。劭嘗有感於當時舊章淹沒,書記罕存,乃綴集所聞,著《漢官儀》及《禮儀故事》,又撰《風俗通》以辨物類名稱,釋時俗嫌疑。文不典而通俗,可謂名副其實。凡所著述,共百三十六篇又集《解漢書》,皆傳於世。
應珣:字季瑜,司空掾。應劭弟,珣生瑒。
應瑒:字德璉,三國,魏文學家,汝南人,應珣之子。曹cao征之為丞相掾,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。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,為"建安七子"之一。著有《應德璉集》。
應璩:字休璉,三國時,魏文學家。。汝南(今屬河南)人,應瑒之弟。生於漢獻帝初平元年,卒於魏齊王芳嘉平四年,享年六十三。博學好作文,善於書記。文帝、明帝時,歷官散騎常侍。曹芳即位,遷侍中、大將軍長史。當時大將軍曹爽擅權,舉措失當,應璩曾作《百一詩》諷勸。應璩原有集10卷,已散佚。明代張溥輯其詩、文共10餘篇,與應瑒作品合為《應德璉、應休璉集》,入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。
應貞〔公元?年至269年〕字吉甫,汝南人,應璩之子。生年不詳,卒於晉武帝泰始五年,少以才名,善談論。正始中,夏侯玄名勢甚盛。貞常在玄坐作五言詩,玄大嘉許。舉高第,歷顯位。後為武帝參軍。帝踐阼,遷給事中,累官散騎常侍。又與太尉荀顗撰定新禮,未施行而卒。貞著有文集一卷,(《隋書經籍志》)傳於世。
應詹:〔公元279年至331年〕字思遠,汝南南頓人。生於晉武帝咸寧五年,卒於成帝鹹和六年,年五十三歲。幼孤,為祖母所養。十餘歲,祖母又亡,居喪以孝聞。家富於財,乃請族人共居,情若至親。以才藝文章知名當世。仕為太子舍人,累官光祿勳。王敦叛,明帝以詹為都督前鋒軍事。事平,以功封觀陽縣侯,都督江州諸軍事,領江州刺史。卒,贈鎮南大將軍,謚曰烈。詹作有文集三卷,《隋書經籍志》注有鎮南大將軍應瞻集五卷,詹繕作瞻,當為作者誤書;此從《唐書志》傳於世。
應夷節:唐代人。遊天台山,棲真道元院,相傳屍解成仙。棲真,保其根本,養其元神。
應 用:後周書法家,江南人。善寫細字,微如毛髮,嘗於一錢上寫《心經》:又於一粒芝麻上寫《國泰民安》四字。
應舜臣: 宋代婺州人。字仁伯,少卓犖不羈,及長,篤志向學,慶歷年間(公元1041-1048年)進士。官至洪州知府。
應純之:(宋)字純甫。永康人。孟明子。嘉泰進士。歷知楚州,兼京東經略安撫使。見北軍屢捷,謂中原可復,密聞於朝。丞相史彌遠鑒於開禧之事,不欲大舉,但敕立忠義軍,令就節制。已而擢兵部侍郎。金人入侵,力戰而死。
應子和,永康(今屬浙江)人。孝宗淳熙二年(一一七五)進士。官至觀察使掌中軍都督府事。長於詩,嘗有句云:"西岸夕陽紅,燭炬短燒紅,風過花落紅",時人有三紅秀才之稱。事見清光緒《永康縣志》卷八個《文苑》。
應 材(?-1180)字伯良,巖後人。紹興二十七年(1157)進士,授衢州教授。後潛心鑽研理學,造詣甚深。宋隆興間,朝廷下詔求賢,應材被舉薦,升任兵部架閣文字,掌管帳籍機密文案。後因老成持重,端莊謹嚴,被帝選為太子春坊,總管東宮內外庶務。宋淳熙初,應材上疏力陳北伐收復中原失地。幾年內,邊境平靜安定。淳熙七年應材病故於軍中。謚安國公。
應像翁:元代判官,字景則,黃巖人。生宋季,嘗隨車若水、黃超然游,時稱聖泉先生。有《聖泉文集》等。
應本仁:元代學者,字本立。以世為宋臣,義不仕元。隱居城南,博學好施。嘗規建義莊,又即其中為義塾。世稱"應家館"。
嬴
司馬遷引用周孝王的話,說:「昔伯翳為舜主畜,畜多息,故有土,賜姓嬴。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,朕其分土為附庸。」接著,司馬遷又說:「邑之秦,使復續嬴氏祀,號曰秦嬴。」司馬遷在《秦本紀》中敘述了秦的世系,包括秦始皇、二世和子嬰之後,總結說:「秦之先為贏姓。其後分封,以國為姓,有徐氏、郯氏、莒氏、終黎氏、運奄氏、菟裘氏、將梁氏、黃氏、江氏、修魚氏、白冥氏、蜚廉氏、秦氏。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,為趙氏。」---------《史記·秦本紀》
百家姓應姓起名用字参考
雙字名應避免全用ing韻母或陰平調的字。注意名的意義與"應"字的"應該""答應"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。您的姓氏筆畫為17畫。應姓氏文化及應姓對聯賞析
應(Yīng)姓出自姬姓,周武王姬發之後。周武王克商後,其第四子應叔被封於應(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),為應侯,建立應國。應侯的子孫以封國為姓,遂為應氏。得姓始祖:應叔(侯)。
汝南郡穎川郡祖功福澤;
擇善堂燕翼堂宗德家聲。
——全聯典指應姓的郡望和堂號。
三紅進士;
四字奇才。
——上聯典指宋代詩人應子和,有句云:「西岸夕陽紅,燭炬短燒紅,風過落花紅」,時人謂為「三紅」秀才。下聯典指後周書法家應用。善寫細字,微如毛髮,於一錢上寫《心經》、一粒芝麻上寫《國泰民安》。
擢太守漢宮定禮;
游天台道院成仙。
——上聯典指東漢太守應劭,獻帝時任泰心太守。獻帝遷許,召他入京為袁紹軍謀校尉,著《漢宮儀》《風俗通義》《漢書集解音義》等。下聯說唐代人應夷節,游天台山,棲居於道元院,相傳屍解而成仙。
吉甫文登《經籍志》;
敏齋詩纂《射鵰詞》。
——上聯典指漢·散騎常侍應貞:字吉甫,少以才名,善談論。為武帝參軍。遷給事中,累官散騎常侍。與太尉荀顗撰定新禮,未施行而卒。下聯典指清·江蘇按察使應寶時:字敏齋。創建龍門書院,開辦普育善堂。工詩文,有《射鵰詞》二卷。
附:
福田宗祖種;
心地子孫耕。
——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。
鑄史熔經光耀前烈;
孝親敬長無玷家聲。
——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。
昭假列祖春秋匪懈;
估啟後人繼序不忘。
——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。
喬木發千枝,豈非一本,
長江流萬派,總是同源。
——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。
要好兒孫,須從崇祖敬宗起,
欲光門第,還是讀書積善來。
——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。
尊祖敬宗,遵萬古聖賢禮樂;
修譜編志,序一家世代源流。
——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。
春露秋霜,正薀藻流,芳蘋繁煥彩;
左昭右穆,喜宗枝繁,衍靈爽憑依。
——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。
垂訓一無欺,能安份即是敬宗尊祖;
守身三自省,有正氣便為孝子賢孫。
——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。
由廈閣徙龍溪近一千年,喜見奕奕孫枝序昭穆;
自南宋至共和歷三十世,笑看巋巋甲第繼祖宗。
——同上。
富貴顯然,必忠孝節廉自任幾端,方可無愧宗祖;
讀書美矣,但士農工商各專一業,便非不肖子孫。
——同上。
繼舊諜、敘世系、別親疏,立行第序長幼,儼然不負眾望;
創新志、載詩賦、紀名勝,撰文贊褒懿行,確實無愧大雅。
——同上。
世以人傳、人以譜傳,上承祖、下啟孫,繼繼繩繩長留史冊;
父憑子壽、子憑孫壽,前千年、後萬古,原原本本永駐人間。
——同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