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人沒好報?不,裡面藏了因果玄機!
古語云:“禍福無門,惟人自招”、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”,說的是果報天機承負之奧妙。
說起承負,最常熟悉的就是“前人栽樹,後人乘涼”。到底什麼是承負?根據老子“道設生以賞善,設死以威惡”的教義思想,“承負”可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報應現象,也就是說“承負”是道教的報應觀。
《太平經》是最早對承負思想做出較為系統闡述的道教經典。《太平經》對承負說有兩種解釋:其一,人世間的承負,把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為祖先的善惡,祖先積德行善,澤被子孫後代,祖先有過失或作惡多端,其惡果於後代子孫。其二,自然、社會的承負,順“道”而行,自然、社會就昌盛發達;違“道”而行,自然、社會就衰敗枯萎。
“承負”的核心內容是將天道、地道、人道置於“承者為前,負者為後”的循環邏輯發展之中,用天道、地道來論證人道。說明天災之發、地禍之起的原因,在於違背自然之道的人道承負。社會動亂,王朝更迭,亦是人為所致。任何自然、社會現象都蘊涵在“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;前人惹禍,後人遭殃”的承負結局中。
吉人縱然“積善人不知”,“廣行陰騭,上格蒼穹”,“語善、視善、行善,一日有三善,三年天必降之福”,但凶人縱然“積善人知”,“語惡、視惡、行惡,一日有三惡,三年天必降之禍”,可以承負觀之。
富貴之家,家道中落,三缺五弊,子孫不肖,富不過三代。窮苦之家,家道中興,富貴榮華,媳賢子孝,亦可以承負觀之。
太上曰:“上士聞道,勤而習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為道”。現今已聞道,習之,仍之、笑之,全在道中,道法自然。子孫後世不竭,家門萬世榮耀,皆在承負,不修道當修德,積德行善起,自然澤被後世子孫。
因果承負,確是至理。凡物有起因,必有結果,毫無差錯。在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,許多行善積德改厄運得福報的實例很是耐人尋味。
一、善人無善報,因果報應不虛現實生活中,人們因為看到一些善良的好人遇到很多坎坷、苦難、早逝,而一些作惡之人卻榮華富貴、長壽,所以懷疑善惡有報的因果。下面這則流傳於民間的關於包拯的故事,可以讓人瞭解萬事有因果,眼見不一定是事實。
相傳,宋朝某地有一個少年父母雙亡,身有殘疾,乞討為生,但他心地善良,經常喜歡幫助別人。當地一條湍急的河上沒有橋十分危險,每當河床漲水時便無法通行,苦壞了當地父老。少年見此情景,想建石橋,便天天撿石頭,不管旁人的嘲笑,日積月累,年復一年,石頭堆成了小山。大家深受感動,一齊動手建造石橋,在一次鑿石時這個少年被崩瞎了雙眼,人們慨歎老天不公。但少年卻沒有絲毫怨言,依然盡己所能幫助他人。橋剛剛建好,大家正在慶祝時,這少年竟被天雷擊中身亡。
包拯聽說此事,義憤填膺,在少年的輓聯上寫下“寧為惡,勿為善”。不久,宋朝皇帝太子降生,啼哭不止,眾太醫也無從醫治,束手無策。於是讓包拯想辦法,包拯見嬰兒肌膚如雪,嫩白的小手上隱隱幾個字,仔細分辨,竟是自己寫給少年的字,大吃一驚,慌忙去擦,字跡瞬間消失,嬰兒見了包拯就不再啼哭了。
此後,包拯通過游夢仙枕明瞭了少年的因緣,原來少年上世做惡多端,罪業甚大,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。神原來安排,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;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;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。
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,但痛改前非,只想為別人做好事。於是,神就讓他一世還兩世的業,讓他崩瞎了雙眼。可孩子不怨天尤人,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。神就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,所以雷擊斃命。最後三世應該受的苦在一世就償還乾淨,來世安排他托生帝王之家,榮華富貴,享用不盡。通過此事,也是點化包拯,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。因果報應不差分毫。
人生在世,誰能超越這因果報應之外?但是命運可以選擇,有了正確的選擇之後,順天而行就可以得到改變。果隨因變,兌現昭然。
二、棄惡從善,惡果變善果有人說:某某行惡,反而發家致富;某家仁善好施,出現事業蹇滯,是何道理?這種情況時有所見。何也?作惡發家,只因祖宗積有善德,德澤濃厚,陰在子孫,故而享福。為善之家,如果祖有業緣,在目前雖然不順,可是惡報還完,定然發福。
清朝末年,在京東盧龍境內,有個老員外叫趙德芳,人旺財旺,富足豐食,老兩口有三個兒子,而且都娶了媳婦。
老員外六十大壽的時候,跟三個兒子講,自己用一桿灌了鉛的秤,大秤進小秤出坑過很多人,做黑心生意賺了錢,曾算計害死了一個賣棉花的和一個賣藥材的商人,其他被坑害的不計其數。如今良心發現,想到那些被坑的商人,就覺得如坐針氈、寢食難安。他決定棄惡從善,並自此樂善好施,做了很多善事。
但不幸的事情卻接踵而至,在一個月的時間裡,大兒子得暴病死了,大兒媳婦改嫁;接著是二兒子暴病死了,二兒媳也改嫁;最後是三兒子暴病死了,三兒媳婦因有孕在身,沒能改嫁。
家裡連遭喪事,使趙德芳很難過,他不明白為什麼以前做壞事兒孫滿堂發財致富,如今積德行善,反倒喪門星進門,便開始懷疑因果報應之說。
這一日,趙員外的三兒媳婦要臨盆了,卻連續三天三夜生不出來。請了不少接生婆都束手無策。正在這時,一個遊方的道長到門前化緣。聽說此事便告知有催生良藥,吃下去保證立時生。
趙員外趕緊把道長請進來。三媳婦吃了道長的藥果然生下一個男孩。趙德芳聽說得了孫子,大喜,對道長千恩萬謝,擺席謝道長,席間老員外請教道長為什麼他棄惡從善卻惡報連連。
道長聽後哈哈一笑,說:“你不必亂想,善惡因果的報應確實是如影隨形、毫釐不差的。我告訴你,你大兒子就是那個被你害死的賣藥材的商人,他投生你家是來找你要賬的;你二兒子是那個被你坑害死的賣棉花的商人,轉生到你家給你敗家來了;你三兒子也是你欠下的業債造成的孽緣,他本要給你闖下塌天大禍,而你最終會病痛窮極餓死。皆因你改惡行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,上天慈悲於你,先後把你三個敗家兒子統統收去,你這才能逢凶化吉、遇難呈祥。現今你的業報已經還完了。你這個孫子,將來能給你光宗耀祖,改換門庭。這是你行善積德得來的福報。”
趙德芳聽了,如夢方醒,也更加明確了善惡果報的天理。道長又問:“你知道秤為什麼用十六兩嗎?這十六兩,代表北斗七星,南斗六星,外加福祿壽三星,所以,你少給別人一兩損福,少二兩損祿,少三兩損壽,給別人越少,損自己越多。你想想,一桿黑心秤,造了多少孽?”
趙德芳聽了,只覺背後冷汗直冒,腦皮發麻,感到後怕。虔誠的再次感謝道長開導指教。發自內心的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分明,絲毫不昧不爽的道理。
三、竇燕山善行改命《老子》第七十九章:“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”千古以來天祐善人,善有善報的事例可以說是多如滿天繁星、數不勝數。這就是說積德行善是可以改變命運的。
中國著名的兒童啟蒙書籍《三字經》中講:“竇燕山(原名:竇禹鈞),有益方。教五子,名具揚”說的是五代時的竇燕山,到了三十多歲時還沒有子嗣。一天,他夢見去世的祖父對他說:“你前世惡業很重,因此今生不僅無子而且短命。你應當及早行善,努力多做些善事,或許可以轉變業力。”
醒來之後,他將祖父的話銘記在心,從此立志行善。數年來他做的濟困扶危、重德行善的事數不勝數。例如他拾金不昧,挽救了難中人的生命;他省吃儉用出資辦義學,培養眾多貧家子弟成人成才;鄉親中有沒錢辦喪事的他就出錢給買棺材發送;有貧家女子買不起嫁妝出嫁的,他也出錢資助;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以德報怨。
竇燕山家有個僕人,盜用了二百千的錢,僕人擔心被發現,就自己寫了債券,繫在他十二三歲的女兒手臂上,寫道:“永賣此女,償還所欠的錢。”從此遠逃外地。竇燕山見了債券,立刻將其燒了,收留了女孩,並在女孩長大後,用二百千選了佳偶,把她嫁出去。後來僕人聽聞此事回來了,哭著訴說以前的罪狀,竇燕山也不追究。因此僕人父子畫了竇燕山的人像,傍晚供養,早起祝壽。
十年後,又夢見祖父和父親對他說:“你三十歲前確實是無子之命,自己又短命。如今這幾年來,你的名字高掛在天曹地府,因為你有陰德,延壽三紀(十二年為一紀),賜給五個兒子,都能榮耀顯達,你還能福壽俱全,死後留在洞天作真人。”說完又囑咐竇燕山說:“陰陽之理,大多相同。善惡之報,或是現世報,或是來世報。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。”
竇燕山又更努力修行積陰德。八十二歲時,他沐浴更衣,告別了親戚,在談笑中過世,他五個兒子和八個孫子,都尊貴顯赫於朝廷。後世稱揚教子有方的人必定說燕山竇十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