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瓶座作家:司湯達
水瓶座作家:司湯達
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。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,並且在文學上的起步很晚,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。然而,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,包括數部長篇,數十個短篇故事,數百萬字的文論、隨筆和散文,遊記。 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。被譽為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。代表著作為《紅與黑》(1830年)、《巴馬修道院》(1839年)。
姓名: 司湯達
外文名: Stendhal
別名: 亨利·貝爾
國籍: 法國
出生地: 法國格勒諾布爾市
出生日期: 1783年1月23日
逝世日期: 1842年3月23日
職業: 作家
代表作品: 《紅與黑》、《巴馬修道院》
文學運動: 現實主義文學
創作歷程
司湯達從1817年開始發表作品。
處女作是在意大利完成的,名為《意大利繪畫史》。
不久,他首次用司湯達這個筆名,發表了遊記《羅馬、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》。
從1823年到1825年,他陸續發表了後來收在文論集《拉辛和莎士比亞》中的文章。此後,他轉入小說創作。
1827年發表了《阿爾芒斯》
1828—1829年寫就《羅馬漫步》(Promenades dans Rome)
1829年發表了著名短篇《瓦尼娜·瓦尼尼》
他的代表作《紅與黑》於1827年動筆,1829年脫稿(本書即將面世之際,適逢七月事變,國人無暇他顧,形式發展不利於書報之刊行。然本書脫稿於1827年當無疑義---原編者注)。
1832年到1842年,是司湯達最困難的時期,經濟拮据,疾病纏身,環境惡劣。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創作時期。他寫作了長篇小說《呂西安·婁萬》(又名《紅與白》),《巴馬修道院》,長篇自傳《亨利·勃呂拉傳》,還寫了十數篇短篇小說。
1833年,司湯達再次來到意大利後,在一個朋友家的藏書室裡,發現了一批“古代的手稿”。這些手稿真實地記錄了意大利十六、十七世紀的一些重大的“社會新聞”。
司湯達在閱讀之後,大感興趣,認為它們是“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意大利歷史的有益補充”;它們描繪了“孕育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一代天才的風土人情”,便花重金購得抄錄權,請人仔細抄錄了某些篇章,保留在身邊,反覆閱讀,並以部分翻譯加部分創作的手法,將這些手稿改寫成短篇小說。
他在世時,選出《艾蕾》、《維多利婭·阿柯朗波尼》(或譯作《帕利亞諾公爵夫人》)、《桑西一家》三篇結集出版。在他去世十二年後,他表弟整理了據此改寫的短篇小說,並加上描寫意大利人愛情故事的《瓦妮娜·瓦尼尼》,結成一集,取名為《意大利軼事》出版。
在1842年3月23日司湯達逝世時,他手頭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手稿。 在司湯達的墓誌銘上寫著一段話:活過、愛過、寫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