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袁的起源,姓袁姓氏來歷,百家姓袁姓來源
姓氏袁姓起源,百家姓袁姓的來源及含義
袁
一、尋根溯祖
1.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,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後。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,因生在姚墟(今山東菏澤東北)而得姚姓。他又曾住在媯汭河(今山東永濟南),所以後代又有媯姓。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(建都於宛丘--今河南淮陽)的陳胡滿,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,字伯爰,其孫濤塗,以祖父的字命氏,稱爰氏,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。由於當時"爰"字和"袁、轅、榬、溒、援"等字音同,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。正如《袁樞年譜》所云"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"。據《通志.氏族略.以字為氏》所載,"袁"亦作"轅"、"爰"。陳胡公之裔。十八世孫莊伯生諸,字伯爰。伯爰之孫濤塗,以王父字為氏,稱"爰濤塗"。亦作袁濤塗。世代為陳上卿。其後有"袁"氏。史稱袁氏正宗,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。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,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,出自陳郡、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,隋唐以前,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。明、清之際,袁姓已遍及全國。
2.出自軒轅黃帝,軒轅以土德得天下。軒轅氏,又稱玄袁氏,為少典氏之子,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,駕車周流天下,故而稱軒轅氏。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,軒轅氏起兵革炎帝,以車帳相結為營,因是軒轅氏發明,世稱"行轅"。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(鄭州或開封),所居之地,有以轅為名之邑,後稱為袁邑。上古時"爰"字和"袁、轅、榬、溒、援"等字音同意同,軒轅氏革炎成功,代炎帝而當天子,號黃帝。其後裔以邑為氏,世代相傳姓袁。後衍遷河北,這就是河北袁氏。
3.出自少數民族。據《魏書·高車傳》云:"高車,蓋古赤狄之種,初號為狄歷,北方以為敕勒,諸夏以為高車丁零,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,其種有狄氏、袁紇氏、斛律氏、解批氏、護骨氏、異奇斤氏。……無都統大帥,當種各有君長,為性粗猛,黨類同心,至於寇難,翕然相依,斗無行陣,頭別衝突,乍出乍入,不能堅戰,其俗蹲踞褻黷,無所忌避,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。俗無俗,不作酒,迎婦之日,男女相將,持馬酪熟肉節解,主人延賓,亦無行位,穹廬前叢坐,飲宴終日,復留其宿,明白將婦歸。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,其畜產自有記識,雖闌縱在野,終無妄取。俗不清潔,喜致雷震。其死亡葬送,掘地作坎,坐屍其中,張臂引弓,佩刀挾槊,無異於生,而露坎不掩,其遷徙隨水草,衣皮食肉,牛羊畜產,盡與蠕蠕同,唯車輪高大,幅數至多。"高車之種有六:狄氏、袁(韋)紇氏、斛律氏、解批氏、護骨氏、異奇斤氏。又有十二姓:一曰泣伏利氏,二曰吐盧氏,三曰乙旃氏,四曰大連氏,五曰窟賀氏,六曰達薄氏,七曰阿侖氏,八曰莫允氏,九曰俟分氏,十曰副伏羅氏,十一曰乞袁氏,十二曰右叔沛氏。"(見《北史·高車傳》。)六種之袁紇氏,袁韋形近,韋回同音,實乃回紇部族。《唐書·回紇傳》云:"回紇,其先匈奴之裔,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,依托高車,臣屬突厥,近謂為特勒,自突厥有國,東西征討,皆資其用,以制北荒。"此回紇,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。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,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。唐謂之"都播"或"都波",《蒙古秘史》寫作"禿馬敦"、"禿巴思",《元史》寫作"吐麻"、"禿馬"。第十一姓乞袁氏,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"乞顏氏",或稱"乞引氏"。袁、顏、引,大致同音,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。乞袁氏與"元朝"中的"元"是一定根據的,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,隨後人以袁為姓。
4.出自拓跋姓,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皇姓拓跋改為漢字元姓,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姓。其後分不清元、袁二姓,故此支袁氏流傳至今。
二、遷徙分佈
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,其發展中心為陳郡,尤其是汝南。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。由於戰亂、官職調遷等原因,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,如袁干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(今江蘇徐州),還有一支徙居河東(今山西永濟西南);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(今屬河北);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、淮間,有一支居住在襄陽;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(今陝西西安),又有一支徙居華陰。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(今福建建甌),說明南宋以前,已有袁氏徙居福建。據《袁氏族譜》記載,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,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,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,其後裔分居興寧、梅縣、惠陽等地。閩、粵袁氏於清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,有的又進而徙居新加坡、印尼及其他國家。
三、郡望堂號
【堂號】
"臥雪堂":東漢袁安沒作官的時候,客居洛陽,很有賢名。一年冬天,洛陽令冒雪去訪他。他院子裡的雪很深,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裡。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。洛陽令問:"你為什麼不求親戚幫助一下?"袁安說:"大家都沒好日子過,大雪天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?"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,舉他為孝廉。這就是"臥雪堂"的由來。
"守正堂":袁安為人嚴謹,後來作了楚郡太守。當時楚王謀反,株連了數千人。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,審清問明,釋放了4000多人。後來外戚竇氏擅權,袁安守正不屈,所以又叫"守正堂"。
袁氏又以"陳郡"、"汝南"、"彭城"、"陳留"等為其堂號。
【郡望】
陳郡:秦時置郡。此之袁氏為濤塗裔孫直系地望。
汝南郡:漢時置郡。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,其開基始祖為袁安。
彭城郡:西漢時置郡。此之袁氏出自陳郡,為袁生之後。
襄陽郡:東漢時置郡。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,為袁術之後。
四、歷史名人
袁枚:清代著名文學家,是當時著名詩歌理論家,論詩主張性靈,反對形式主義和擬古。著有《隨園詩話》。與薛士銓、趙翼並稱"江右三大家"。
袁崇煥:明末大將,著名軍事家。屢次取得對後金作戰的勝利,寧遠一役使努爾哈赤受傷而死;寧錦大捷,又逼皇太極大敗而歸。
袁山松:西晉吳郡太守。他性情秀遠,擅長音樂,其歌《行路難》,聽者無不落淚,與羊曇之唱樂、桓伊之輓歌,並稱"三絕"。
袁盎:楚人,是歷史上第一個揚名於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。他在漢景帝"七國之亂"時,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,結果"七國之亂"平定後,他就被封為太常,顯赫異常。
袁樞:南宋史學家。著有《通鑒紀事本末》四十二卷,記239事,各自獨立成篇,為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著作。
百家姓袁姓起名用字参考
雙字名應避免全用uan韻母或陽平調的字。最好不全用上下結構的字。據1998年最新統計,您的姓氏是第33大姓。您的姓氏筆畫為10畫。袁姓氏文化及袁姓對聯賞析
袁(Yuan)姓出自媯姓,為帝周代陳國始君胡公滿裔孫諸之後,以祖名字為氏。得姓始祖:袁濤塗。以祖父的字「爰」為氏,稱爰氏,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。「爰」和「袁」在古時通用,爰氏亦為袁氏。又因上古時爰又寫作「轅、溒、榬、援」等字,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六個字為姓。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,在台灣排名第八十九位。代有才人出,風光貴顯千餘年,為世人所敬仰。
臥雪堂守正堂懷楚堂諸支挺秀;
汝南郡彭城郡襄陽郡各郡爭芳。
——全聯典指俞姓的名郡和名堂。
筆掃千軍,書藏萬卷;
疏陳五弊,著書百篇。
——上聯典指晉·袁宏,所著《詠史詩》《東徵賦》《北徵賦》《三國名臣頌》等,世稱其美。宋·袁抗,喜藏書,至萬卷。下聯典指明代進士袁愷。崇禎時上疏陳時弊五事。西晉吳郡太守袁松,曾著《後漢書》百篇。其歌《行路難》,聽者無不落淚,與羊曇之唱樂、桓伊之輓歌,並稱「三絕」。
才厚隨園添筆韻;
節高臥雪對梅花。
——上聯典指清代詩人袁枚。號隨園老人。乾隆進士,入翰林。辭官後定居江寧。於南京小倉山築隨園,創作詩文。著有《隨園隨筆》等書,為「江右三大家」之一。下聯典指東漢司徙袁安,在職10年,京師肅然,名重朝廷。多次直言上書,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。
彥伯揚風惠政;
邵公臥雪清操。
——上聯典指東晉東陽太守袁宏,字彥伯。少有逸才,文章艷美。著《後漢紀》等篇。下聯典指東漢司徙袁安,字邵公。曾客居洛陽,恰值大雪,洛陽令巡行至他門前,見關著門沒有行跡,掃雪入內,見他僵臥在屋裡,他說:「大雪天人們都在挨餓,不好去麻煩別人。」便認定他是賢人。
附:
登龍望重;
倚馬才高。
——佚名撰袁姓宗祠聯。上聯典指南朝梁·袁昂,雅有人鑒,入其室者稱「登龍門」。下聯典指晉·袁宏,於軍中作書,倚馬立就。
撫射銜道義;
接武在文章。
——康有為撰明代軍事家袁崇煥祠聯。祠在北京市左安門內新西裡三號。
到處自開詩世界;
無人不拜老神仙。
——此聯為黃之紀贈清代詩人袁枚聯。
黃初詞賦空千古;
白下江山送六朝。
——此聯為孫子瀟贈袁枚聯。
明德自有達人後;
忠臣心求孝子門。
——此聯為上海袁公祖德祠聯。
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;
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。
——此聯為明末大將著名軍事家袁崇煥(1584-1630)自題聯。
政得民心,後刺史稱前刺史;
春交郎手,小登科兆大登科。
——佚名撰袁姓宗祠聯。上聯典指唐代節度使袁滋。下聯典指唐代名人袁筠的事典。
水東追祖源,姓字嘗開傳帝后;
埭南立門戶,農桑自可樂田園。
——袁家雲撰安徽省蕪湖縣棣南街袁氏宗祠聯。上聯「水東」,指袁氏世代所居住的涇縣水(青弋江)東翟村;「帝后」,指袁氏來源於舜帝的後人陳胡公的後裔。